Friday, August 27, 2010

90後體驗尼泊爾生活 淳樸心靈促青年反思

A news that touched me today. Though it's not something special. I dont even know why.....





(明報)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05:10



【明報專訊】矮矮的小房子、綠油油的梯田、層層疊疊的巒巒山脈、一張張的小孩笑臉配上藍天白雲,構建出尼泊爾 的淳樸畫象,23名香港「90後」來到這片土地,以聯合國 兒童基金會青年使者身分體驗尼國生活,有人說香港的90後是被寵壞的一代,不懂為人設想,到過尼泊爾的青年使者又怎樣?他們嘗試理解當地人的想法,從中獲得不一樣的感受。



學習尼泊爾人滿足的心



走進尼泊爾家庭,他會猶豫要不要用閃光燈拍照;停下拍照而遠離大隊,則要顧慮會否令其他團員久候。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人人會說,但升讀中五的羅焯桓說來卻是別有體會。



一個個天真的小學生走進中學的大門,嘻嘻哈哈的過每一天,身邊都是一大堆好朋友;但長大了,羅焯桓覺得朋友關係也變了,同學都在爭逐第一,爭逐校內課外活動的名銜,「以前的朋友,表面上都沒什麼,背後卻會中傷你、出賣你,好虛假,朋友的關係原來很脆弱」。他曾經為朋友關係傷心,但在尼泊爾走過幾天,他的想法也不一樣。



他直言,這次尼泊爾的體驗較想像中多,更改變他的生活態度,「尼泊爾的小朋友遇到不開心的東西,依然好滿足,不介意說自己不能上學、失去親人,相比他們,我在香港遇到的其實沒有什麼值得不開心。」



經歷「推動自己做更多」



尼泊爾人對相機都好感興趣,拉著青年使者為他們拍照,曾經為不少尼泊爾人當「攝影師」的羅焯桓說:「當地人見到相機,會笑著想拍一張,拍照後他們看著相機的屏幕,臉上就綻放出燦爛的笑容,但在香港我們見到比自己生活好的人,我們會想超越他,奪走他的東西,為什麼不可接受別人比自己優勝?為什麼要妒忌?」



同樣升讀中五的青年使者朱國豪自言是幸福的一群,「既然自己擁有良好的成長環境,更應去了解別人的生活,想自己可以做什麼」。他自言作為中學生,不能為社會做很多,在當地短暫停留亦無法提供幫助,但他希望,這短暫時間可能足以改變對方的想法,改變對方的未來,回港後將旅程的感受時刻記在心上,讓自己日後有能力時,更懂得回饋社會,「10年後回想這段經驗,會推動自己做更多」。



難忘輟學童念詩介紹自己



在今次的尼泊爾之旅,朱國豪對當地專為輟學學童提供免費教育的Urban Out-of-School感受最深,他憶述,走上當地一幢3層高的樓房,其中一個百多呎的單位就是「School」,當中一名14歲的失學男童,母親死後就被繼母趕出家門淪為街童,不懂英語的他以一首自己寫的尼泊爾語詩歌介紹自己,詩中他自比一輛火車,可以走到無止境的遠,這令朱國豪驚訝又感觸,「沒有想過他能寫這麼好的詩,就算他捱了多少苦,都繼續勇敢生存,如果他有機會讀書的成就可能會很好」。



明報記者 馮樂琳 尼泊爾報道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